首页 > 行业新闻

博鳌论坛聚焦生物医药创新,存细胞的液氮罐成细胞疗法关键支撑

2025-07-28 09:39:24

近日,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在北京举办,细胞疗法、基因编辑等精准医学技术成为热议焦点。数据显示,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2.2%,2025年将突破5301亿美元,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也已达6506亿元。在这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,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保障备受关注,其中存细胞的液氮罐作为低温存储核心设备,其性能直接影响细胞活性与疗法效果。

AI加速创新,筑牢细胞存储防线

论坛上,AI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成为行业共识。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相关负责人指出,借助AI技术,生物标志物筛选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,癌症疫苗、CAR-T等细胞疗法研发效率显著提升。而这些疗法的核心——活体细胞的长期存储,离不开稳定的超低温环境。

存细胞的液氮罐通过维持-196℃超低温,为CAR-T细胞、干细胞等提供“生命保鲜”。相较于传统存储方式,优质存细胞的液氮罐能将细胞活性保持率提升15%以上,尤其在常规规模样本的长期静态存储和中小规模样本库中应用广泛。

需求分化下,低温存储设备各显其能

随着精准医学带来显著生存获益——预计2025-2035年将有1000万名患者通过相关疗法平均延长一年生命,市场对低温存储设备的需求呈现多元化。其中,液氮生物容器作为行业标准设备,凭借真空绝热技术,成为基础科研与临床存储的通用选择。

而在大规模样本库场景中,气相液氮罐凭借“非接触式存储”优势崭露头角,通过氮气层缓冲减少温度波动,适合数万份样本的长期管理;中小规模实验室及临床转运则更依赖存细胞的液氮罐,其10-210L的容量设计,既有兼顾便携性与稳定性的,更主打大容量与长期静态保存的,充分满足细胞活性保障需求。

技术与挑战并存,储存容器需同步升级

论坛专家同时指出,生物医药创新面临监管、资金等多重挑战。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提到,AI应用中的数据隐私、伦理界定需监管同步升级,而新技术研发的高成本也考验支付体系。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低温存储领域:存细胞的液氮罐需通过严格的真空性能检测(真空寿命≥5年),并符合医疗材质标准,才能进入临床应用链条。

此外,细胞疗法的商业化推进对存储设备提出更高要求。例如,跨境运输的细胞样本需存放在航空罐中,其液氮吸附设计可确保顺利登机;而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应用,则需要设备兼具经济性与易操作性,推动细胞疗法从三甲医院向更广泛场景延伸。

随着精准医学向肿瘤、罕见病等领域深入渗透,存细胞的液氮罐等基础设备将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支撑。未来,如何平衡性能、成本与合规性,将是行业企业与监管部门共同探索的方向,也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。

来源:北京商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