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肿瘤治疗领域,“精准打击癌细胞、减少正常组织损伤”是全球医学研究的核心方向。近年来,我国临床医疗一线涌现出纳米药物递送、AI自适应放疗、脑肿瘤微创消融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,推动肿瘤治疗向精准医学加速迈进。而在这些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落地过程中,关键低温存储设备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,其中存储式液氮罐凭借稳定的超低温环境,成为科研样本保存与临床转化的重要保障。
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,发病率持续上升,传统化疗“误伤正常组织”的困境亟待突破。近日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团队联合研发的“合成高密度脂蛋白纳米盘载体”,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。这些直径仅10纳米的“人工细胞快递员”,既能携带化疗药物精准靶向癌细胞,又能激活免疫系统协同抗癌,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展现出高抑制率。而在该技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,存储式液氮罐发挥了关键作用——其-196℃的稳定低温环境,可长久保持纳米盘载体的生物活性,确保样本在跨机构运输与保存中不失效,为研究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。
放疗领域的技术革新同样离不开精准化升级。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“靶区易变化”的临床痛点,北京协和医院引入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,通过锥形束CT快速成像与AI算法结合,20分钟内即可动态调整放疗方案。这套如同“人工智能通信兵”的系统,能精准锁定肿瘤靶区,大幅降低急性胃肠反应、泌尿系统反应的发生率,让放疗更安全。而在放疗过程中产生的肿瘤组织样本,需依赖液氮储存罐进行长期保存,其优异的保温性能可维持样本原始生物学特性,为后续放疗效果复盘与方案优化提供研究素材。
在复发高级别胶质瘤(被称为大脑“癌中之王”)的治疗中,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研发的国产激光间质热疗技术实现突破——通过机器人精准定位,仅需3mm小孔即可完成不开颅肿瘤消融,32例患者随访一年,平均生存期较保守治疗显著延长。该技术的临床推广中,术后患者的肿瘤样本需规范存储以探索消融机制,而存储式液氮罐的低蒸发率、高稳定性特点,能满足样本长期低温保存需求,助力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疾病机制。
肿瘤靶向药研发也传来密集好消息:我国首创双靶点抗体偶联药物有望解决晚期食管癌鳞癌耐药问题,自主研发的瑞康曲妥珠单抗、芦沃美替尼片等先后获批或落地临床。这些“精准狙击手”式的创新药,在研发阶段的活性成分保存、临床用药前的环节,也需稳定低温环境,以确保药物疗效不受温度波动影响。此外,在部分肿瘤微创治疗的辅助环节,医用液氮罐也为局部低温操作提供了支持,进一步完善了肿瘤治疗的设备体系。
数据显示,过去10年我国抗肿瘤新药获批超200种,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配套设备的支撑。存储式液氮罐作为贯穿“科研样本保存-药物研发-临床转化”的关键设备,不仅为肿瘤治疗创新提供了稳定保障,也成为医疗设备领域助力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随着技术持续迭代,这类低温存储设备将进一步适配更多临床与科研场景,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治疗体验。
来源:大小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