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的科学家在《自然・通讯》发表的一项早期临床试验成果引发行业关注:通过重编程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,可使其持续生成具有抗癌功能的T细胞,为实体瘤治疗开辟新路径。这一研究不仅为免疫疗法注入新活力,更凸显了干细胞储存库在前沿医学研究中的核心价值。
突破传统免疫疗法瓶颈,干细胞成“抗癌工厂”
当前,针对实体瘤的T细胞疗法常因注入的T细胞逐渐衰竭或死亡而疗效短暂。UCLA团队的创新在于: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,使其成为持续生产抗癌T细胞的“内在工厂”。
研究主导者TheodoreScottNowicki博士解释:“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体内形成‘永久免疫升级’——通过工程化改造的干细胞,不断生成新鲜的、靶向肿瘤的T细胞,从而延长抗癌效果。”具体而言,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疗法向干细胞中植入癌症特异性受体,再通过骨髓移植让这些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定植,进而持续产生可识别并攻击肿瘤的免疫细胞。
这一策略尤其针对传统疗法难以攻克的实体瘤。以肉瘤为例,这类罕见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中,约80%的滑膜肉瘤会表达“NY-ESO-1”抗原——这种在癌细胞中高频出现、却较少存在于健康成人组织中的标志物,成为T细胞精准攻击的理想靶点,既保证抗癌效率,又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。
从实验室到临床:筑牢研究基石
这项突破性研究的推进,离不开高质量的干细胞样本保存与管理。
研究团队在实验过程中,需从患者体内提取造血干细胞后立即进行处理与保存。此时,干细胞储存库的作用尤为关键:通过严格的温度监控、无菌操作和样本追踪系统,确保干细胞在编辑、移植前保持良好活性。“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细胞失活,而干细胞库的规范化管理,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。”团队成员补充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干细胞样本的提取、转移过程中,操作人员需佩戴低温手套,避免因接触液氮环境导致冻伤,同时防止样本受污染。
实体瘤治疗新希望,助力临床转化
研究团队选择以肉瘤为首个研究对象,不仅因这类肿瘤常表达NY-ESO-1抗原,更因其复发率高、晚期治疗选项匮乏。临床试验显示,经过改造的干细胞在患者体内成功定植,并持续生成靶向T细胞,为延长患者生存期带来可能。
AntoniRibas博士强调:“这项技术的核心是‘可持续性’,而这依赖于高质量的干细胞资源。无论是前期研究中的样本保存,还是未来临床转化中的规模化应用”他提到,团队已与专业干细胞样本库合作,建立了标准化的样本采集、保存与复苏流程,为后续扩大试验奠定基础。
随着细胞治疗、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,干细胞储存库的作用已从单纯的“样本仓库”升级为医学研究的“创新引擎”。它不仅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优质干细胞资源,更通过标准化的存储与管理体系,加速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。
此次UCLA的研究证实:当干细胞被赋予持续抗癌的“永动机”属性,其背后离不开其储存库的技术支撑。未来,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推进,干细胞储存库将在精准医疗、再生医学等领域发挥更关键的作用,为攻克疑难疾病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。
来源:news-medical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