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的日通坝草原上,500头纯黑的昌台牦牛近日完成了一场特殊的“异地换亲”。这场由当地政府主导的“异地换公”活动,已连续举办3年,通过跨乡镇交换公牛避免近亲繁殖,为被列入“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”的昌台牦牛筑起品种保护防线。而在这场传统育种模式升级的背后,低温存储与运输技术正成为“种业芯片”打造的关键支撑,其中yds运输型液氮罐的应用尤为亮眼。
一、从“换公”到“冻精”:科技育种离不开低温存储保障
“过去靠‘异地换公’延缓品种退化,但要实现提纯复壮,还得靠冻精保存和人工授精。”白玉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根秋桑珠介绍,去年当地成功冷冻保存了一头千斤纯种昌台牦牛的精子,为规模化育种奠定基础。这这类珍贵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,离不开低温液氮罐营造的-196℃环境——正是这种稳定的深冷条件,能让遗传资源的活性稳定维持数十年。
在实验室到牧场的精子转运环节,则凸显了运输型设备的重要性。传统存储罐在颠簸路况下易出现温度波动,并且对容器使用寿命损耗加速,yds运输型液氮罐凭借内部防震支撑破解这一难题,铝合金材质与高密度绝热层+内胆支撑,适配公路、山地等多场景转运。
二、跨区育种提速:构建“移动种质库”
随着昌台牦牛种业园区的建成,人工授精技术正逐步推广。园区提纯的优质冻精要分发到全县5个乡镇牧场,较远的牧场距县城超100公里,全靠运输型罐做保障。
在短途分发环节,液氮桶则发挥灵活优势——从乡镇中转站到牧民牧场的最后几公里,轻便的单提手设计可快速转运小批量冻精,与yds运输型液氮罐形成“长距+短途”的运输闭环。这种分级转运模式,让纯种昌台牦牛的遗传资源得以高效覆盖全县养殖区域,推动“多肋”优良性状的快速选育。
三、种业升级背后:设备技术支撑育种规范化
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江明锋指出,昌台牦牛的“多肋”性状选育需精准把控遗传资源流通,液氮罐的应用,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。“它不仅是运输工具,更是‘移动的种质库’,让实验室的提纯成果能原汁原味地落地牧场。”目前,白玉县已通过该设备完成300头母牛的人工授精,受孕率达65%,远超自然交配的30%。
未来,随着种业园区的完善,还将与智能育种系统联动,通过记录运输轨迹、温度曲线等数据,实现冻精从保存到使用的全流程溯源。这种“科技+传统”的育种模式,不仅让昌台牦牛的种质资源得到高效保护,更为青藏高原特色畜禽品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
在这场跨越草原的育种革新中,yds运输型液氮罐正以其稳定、高效的低温运输能力,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牧场的“关键纽带”,为昌台牦牛这一珍贵遗传资源的永续利用注入科技动力。
来源:四川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