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东京9月14日电(记者钱铮)生物体内废弃细胞若无法及时清除,可能诱发癌症、自体免疫疾病等健康问题。近日,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在《自然-生物医学工程》发表研究成果,成功合成一种名为Crunch的新型蛋白质,可精准引导吞噬细胞清除目标废弃细胞,为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。而在这类前沿生物医学研究中,生物容器液氮罐等低温存储设备发挥着关键作用,为实验样本的活性维持与成果转化提供保障。
研究显示,人体每日会产生大量废弃细胞,正常情况下,这些细胞凋亡时会释放“清除信号”,被吞噬细胞识别并清除。但随着机体老化或环境影响,部分废弃细胞会丧失正常凋亡能力,在体内积聚后可能破坏器官功能,甚至引发恶性肿瘤。此前,针对这类“顽固”废弃细胞的清除手段有限,且容易对健康细胞造成损伤,而Crunch蛋白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。
这种新型蛋白质的核心优势在于“精准性”与“灵活性”:一方面,它能特异性结合目标废弃细胞,引导吞噬细胞定向清除,避免对正常细胞的误伤;另一方面,通过替换蛋白质上的特定片段,可适配不同类型的目标细胞,如恶性黑色素瘤细胞、衰老细胞等。在动物实验中,研究人员将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,7天后注射靶向该癌细胞的Crunch蛋白质,结果显示小鼠体内癌细胞增殖速度显著降低,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蛋白质的合成、纯化到动物实验样本的留存,整个研究过程离不开稳定的低温环境支持。例如,Crunch蛋白质的长期存储需依赖-196℃的超低温条件,生物容器液氮罐凭借优异的真空绝热性能,能持续维持这一环境,有效保留蛋白质的生物活性,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实验样本失效。同时,实验中涉及的肿瘤细胞样本、吞噬细胞样本等,在运输与短期周转环节,也需借助生物容器液氮罐实现低温保存,确保样本状态稳定,为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基础。
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,不同实验场景对低温存储设备的需求存在差异。除了广泛应用于各类样本的长期存储,液相液氮罐因样本直接浸没于液氮中的特性,适合对温度稳定性要求高的细胞保存场景,能大程度减少冰晶损伤;而科研人员在操作这类低温设备时,需搭配低温手套使用,避免手部冻伤,保障实验操作安全。这些设备共同构成了生物医学研究的“低温保障体系”,为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保驾护航。
研究团队表示,未来计划进一步优化Crunch蛋白质的靶向性,探索其在人类癌症、器官功能障碍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。在此过程中,生物容器液氮罐将持续为蛋白质样本的规模化制备、临床前实验样本的存储提供支持——无论是实验室阶段的小批量样本保存,还是后续成果转化中的中试样本管理,其稳定的低温环境都能确保生物样本的活性与安全性,助力科研成果更快从实验室走向临床。
此次研究不仅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,也凸显了低温存储设备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。随着精准医疗、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生物容器液氮罐等设备将持续发挥“样本守护者”的作用,为更多前沿科研项目的推进提供可靠保障,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。
来源:新华网